基层法院调研工作要做好“三篇文章”
发布时间:2023-06-28 10:09:58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上医治未病”。调研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能否及时有效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是检验基层调研成效的试金石之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各种新领域新类型的疑难复杂案件层出不穷,迫切需要人民法院加强调查研究工作,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
“上医治未病”。调研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能否及时有效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是检验基层调研成效的试金石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我们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人民法院要弘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司法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奋力开创调研工作新局面。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各种新领域新类型的疑难复杂案件层出不穷,迫切需要人民法院加强调查研究工作,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当前,基层法院受限于人员、分工,其在职能上本就难做到和上级法院一一对应。加之未以“定机构岗位、定编制、定人员”方式统管,致使其功能作用与岗位价值未能体现,基层法院调研队伍现状不容乐观,普遍面临“三难”困境。一是素材收集难。在当前基层法院人案矛盾背景下,业务部门忙于完成质效指标,信息调研“一文”难求,案例宣传“有米”却难以转换“下锅”,总结报告时常陷入“纸上谈兵”的窘境。二是成果转化难。条线之间缺乏沟通反馈机制,对标前沿平台需求存在“时差”,致使相关成果转化存有壁垒。三是培养写手难。员额法官的比例设定中,没有给调研工作留够应有的指标,致使员额法官与调研队伍的交流形成人为的障碍。以“文”服务的岗位多为“一人把守”,素质良莠不齐,稳定性差,复合型调研人员更是难以赓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基层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前沿阵地,最大限度发挥好调研队伍在展现基层司法需求、解决难点痛点、传递司法正能量过程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对于贯通理论与实践,做实“公正与效率”,至关重要。这既是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助推人民法院工作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调研队伍作为基层发现真情况、解决真问题,做深做实新时代能动司法的中坚力量,是基层法院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调研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应该更科学、更全面。笔者认为,为建设一支适应新时代基层法院工作需要,符合新形势下基层法院发展特点的调研队伍,必须做好“三篇大文章”,在协作、转化和互通三个方面狠下功夫,把调研队伍打造成基层法院的“硬核”担当。一专多能,做好协作大文章。要着力构建“一专多能”的调研“大团队”工作格局,纾解人案矛盾,实现调研工作不断线,件件有分工、事事有落实的高效运作氛围。调研团队可以采取“专职+兼职”的模式。宣传、调研、信息、案例编报等写作任务由专职人员负责牵头,统筹后续推进。再以“一体化”协作,打破部门壁垒,从各审判团队精选一名法官助理,作为团队兼职成员,协助完成各项调研任务。通过分工协作,潜移默化实现优势互补,力促团队成员人人都成为调研工作的多面手。一材多用,做好转化大文章。无论综合材料、宣传信息还是调研案例,实质上都与写判决书如出一辙,要在“细”处发力,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知深刻化。要充分发挥各方能动性。法官提供素材后,应由调研团队负责把控转化方向,做到多平台、全方位转化,信息、案例编报、宣传调研全面开花。要以最快的速度显成效、出成果,让法官在创作上获得认同感,以交互、积累、提升化解审判一线对写作的排斥心理,突破写作瓶颈,进而营造全员参与写作的良好共进氛围。一以贯之,做好互通大文章。培养好的调研人员与培养好的法官有异曲同工之处。要在综合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建立“双向奔赴”的融合互通交流机制,以跨部门间的无障碍良性交流,形成综合写作人员的老、中、青合理发展梯队。要畅通员额法官与写作队伍的交流互通渠道,在员额法官比例中为调研人员保留一定的冗余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奖评办法和考评激励机制,将有价值的案件交给善于调研的法官办理,折抵相应的工作量,鼓励其将审判实践转化为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将愿写、会写的法官助理,培养成写得好、会办案,能用群众的语言、走心的内容传递司法正能量的内勤骨干,畅通入额办案渠道,鼓励其将理论积淀运用到审判实践中去,进而形成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一以贯之的无障碍良性互通交流机制,为基层法院进一步培养开庭能办案、握笔能挥毫的高素质复合型法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