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摘要
解码能动司法如何服务大局
  发布时间:2023-05-30 13:38:38 打印 字号: | |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法院打造“一站式”司法便民利民“服务站”。图为该院法官将执行到的钱款送到群众手中。王将 摄(人民视觉)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人民检察院干警向居民宣讲法律知识,引导居民积极主动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等,为检察公益诉讼提供有效线索。张国盛 摄(人民视觉)

  在吉林省长春市,某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律师曲利民点开“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按页面指引填写相应信息,几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数起案件的批量申请立案工作。在后台,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助理张楠钰即时接收,审核无误后,批量予以通过。

  “原告利用金融云庭智审平台立案,证据已经导入我院的一体化平台,请被告看一下面前电脑上的内容,并发表质证意见”“我对证据的真实性和证明内容均无异议”……日前,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基于完整、充实的原始电子证据,法院于立案次日开庭审理,仅半个小时就查明了案件事实。

  网上立案、在线开庭、电子送达……近年来,各地法院大力推进智慧法院建设,让数据多跑路、企业群众少跑腿,满足企业群众的多元化诉讼服务需求。

  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司法机关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有哪些探索和实践?近日,记者赴吉林、山东等地进行调研采访。

  公正司法,合力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企业的财产。”一场商标官司打下来,吉林省长春皓月公司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

  原来,皓月公司被其他商家“傍了商誉”。在东北地区牛羊肉市场,“皓月”品牌具有较高知名度。在经营中公司发现,四平市有店铺未经许可在店铺招牌使用“皓月分割肉”字样。“店铺与公司有过经营往来,还曾协商过加盟,却靠‘搭便车’侵犯公司权益。”皓月公司遂将其起诉到法院。

  考虑到被告的主观恶意明显,侵权情节严重,在判处其填平皓月公司损失的基础上,长春知识产权法庭判处被告适用惩罚性赔偿。“通过个案裁判,推动形成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造更加规范的营商环境。”案件审判长单艳芳说。

  品牌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法院打击‘傍商誉’‘搭便车’,维护了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让我们企业发展有了更好的法治环境。”皓月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法院在此后还加强对公司的法律指导,帮助公司更好地维护品牌价值。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在采访调研中,企业普遍表示,司法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保障作用,有力激发了创新活力。

  青山绿水松花湖。丰满区是吉林省吉林市全域旅游主阵地之一,域内有松花湖风景名胜区等4个国家4A级景区及200余家乡村旅游单位,年均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

  “松花湖人民法庭紧邻松花湖景区,通过开办‘假日法庭’‘周末法庭’,设置滑雪场等巡回审判点,在旅游旺季设置专审法官,就地审理化解纠纷。”松花湖人民法庭负责人赵浚淇介绍,法庭还开通电话接谈,为辖区居民、游客及旅游从业者解答法律问题、办理诉讼实务,助力冰雪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针对滑雪运动专业性强、事故责任难判定的特点,松花湖人民法庭与当地司法行政机关、行业协会共同探索滑雪事故责任评定机制,还特邀滑雪协会资深人员作为调解员介入,从专业知识和运动经验角度出发,进一步帮助明确事故责任。

  “不苛责、客观审慎,准确厘定‘自甘风险’原则在冰雪运动侵权案件中的适用,合理确定安全保障责任的承担与否、比例大小,依法保障了旅游从业者的合法权益。”滑雪场法律顾问表示。

  能动履职,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落实

  气温回升,和风徐徐,田地间玉米幼苗从土里探头,水稻嫩叶在水面轻舞……5月的吉林省梨树县,黑土地上生机盎然。

  见苗三分喜,村民说,“今年又是丰收年!”

  黑土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饭碗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一两土二两油”形象描绘了黑土地的肥沃与珍贵。黑土地高产丰产,但也有一些利欲熏心的人企图对黑土地进行破坏。

  “守护黑土粮仓,筑牢粮食安全屏障,梨树县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妥善审理涉黑土地保护案件。”梨树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谷春雨介绍,在一起刑事案件中,有村民出租自己家耕地采砂牟利,破坏了黑土地资源,相关人员构成非法采矿罪,法院依法予以严惩。

  “我们还结合巡回审判,通过公开庭审、现场答疑等方式释法说理,针对黑土区玉米连作、秸秆焚烧导致的土壤退化及衍生的环境问题强化普法宣传,提升群众依法保护黑土地的意识。”谷春雨说,在规模较大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中设立“签约法官”,针对土地经管权流转、黑土地资源利用等问题提供法律咨询,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司法保护黑土地的精准度。

  “林海水乡,资源宝库,吉林法院依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司法在环境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孙召银介绍,吉林法院推行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改革,建立松花江、东辽河流域司法协作机制和查干湖、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基地,为生态资源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服务和司法保障。

  初夏时节,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碧波荡漾,芦苇随风摇曳。一阵风吹过,群鸟“轰”的一声飞向天空。

  发挥检察职能,保护好黄河口地区的生态湿地和鸟类栖息地资源,成为东营市检察机关一项沉甸甸的责任。东营市垦利区人民检察院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检察工作站,与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会签协作办法,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公益诉讼检察有效衔接,形成打击环境资源违法行为合力。

  “近年来,山东省检察机关研究黄河下游流域破坏生态环境犯罪的新特点、新动向,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多发性破坏生态环境刑事犯罪,办理了一批社会影响大、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山东境内黄河流域湿地面积逐年回升,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黄河滩区养殖场行政公益诉讼案,就是其中一例。

  黄河滩区是沉积黄河泥沙、滞蓄大洪水的重要区域。东平县人民检察院发现,黄河滩区东平县戴庙镇段存在54处违建养殖场,影响黄河河道行洪安全。原来,黄河流域水行政监督管理存在“条块”职能交叉,导致黄河滩区违建乱象频发。东平县人民检察院对此发出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尽快消除安全隐患。

  “东平县政府以此为契机组成工作组,对157处黄河滩区违建养殖场全部拆除清理,恢复滩区面积25万余平方米。”东平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霖介绍,当地落实政府补贴,改建种植食用菌4万余平方米,易地搬迁形成规模化养殖场7处,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

  “山东省检察机关研究确定了推动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助力实施生态环境损害系统治理、聚力保障改善民生等多项重点工作,全力筑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屏障。”山东省人民检察院负责人说。

  司法为民,着力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我们买到的是假种子,种下的玉米不出苗,减产得厉害,这可咋办?”山东济南市民陈先生拨打12345热线电话,焦急地反映问题。

  此前,巩某某通过自己实际控制经营的公司,向济南等地75户农民销售某品牌玉米种子。不少农户将种子买回家后,拆开包装时就发现种子发霉、生虫,经筛选后种植仍出现了出芽率低的问题。部分农户进行了补种、混种,但依然造成了减产。农户们多次到巩某某的经营部要求赔偿未果。

  “巩某某对外销售的玉米种子导致75户农民种植的千余亩玉米减产,使农业生产遭受损失38万余元,应以销售伪劣种子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检察院办案检察官杨勇说,检察机关主动依法履职,最终让违法者受到了法律制裁。

  “这起案件的受害农户多数是六七十岁的农民,种地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杨勇介绍,在诉讼阶段,针对部分受害农户索赔无果、生活困难的情况,历城区人民检察院及时依法启动司法救助程序,对15户生活困难的老年农民进行司法救助,发放司法救助金7万余元,解了农户的燃眉之急。

  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各地司法机关主动作为、能动履职,企业、群众的法治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几年前,吉林市某集团公司向广东东莞市某公司投资债权3亿元,东莞市某公司以其名下两栋大厦作为抵押。因到期未履行偿还义务,吉林市某集团公司提起诉讼并申请执行。

  “因被执行人债务负担较重,破产可能性较大,抵押资产处于轮候查封状态,多次沟通协商后,首封法院向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移交了资产处置权。”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资产评估、司法拍卖程序,快速攻克“资产确权”关。

  然而,后续并不顺利。“在更名过户环节,东莞市相关部门提出应替被执行人缴纳税款1.4亿多元,我们认为不合理。”吉林市某集团公司跑了多个部门沟通,仍无法解决,又向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求助。

  “司法程序已经完成,但是企业有需求,法院就积极能动履职。经过多次沟通,最终,相关部门按照法院司法建议书要求协助办理了资产更名过户手续事宜。”吉林市某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面对企业群众诉求,法院延伸司法服务触角,善意文明司法,抓实抓好公正与效率,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有了法治护航,经营主体心无旁骛谋发展,创业创新创造动力不断迸发。从坚持平等保护原则,充分保障各类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到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全面准确实施民法典,强化契约精神、规则意识,到加强产权司法保护,让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司法机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依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保障高质量发展交出了有质量的法治答卷。


  擦亮营商环境“法治名片”

  (记者手记)

  在调研采访中,记者见证了司法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感受到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脉动,对“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有企业介绍,如今,通过法院在线平台就能实现案件快立、快审、快执,不仅能实现诉求,还能快速解决降低诉累。当前,各地司法机关抓实抓好公正与效率,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犯罪行为,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同时,以高效的司法服务回应经营主体的发展需求,让经营主体放心创业、专心生产、安心经营。

  记者采访发现,司法有力度也有温度,各地不断推出创新措施,用法治力量激发市场活力。有的企业发展前景很好,但因一时困难陷入诉讼。对此,司法机关通过对财产采取“活封”措施保持运营价值、积极引导当事人采用执行和解等方式,帮助企业继续经营周转,助力企业纾困。优化诉讼服务、多元化解涉企纠纷、善意文明司法……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聚焦企业现实状况和需求,能动履职助力法治预期更加稳定、经营主体更有活力、市场环境更为优化。

  采访中,“抓前端、治未病”是司法干警提到的一个高频词。“办理典型一案,促进解决一片”,对办案发现的营商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检察建议,以真心用心的司法服务,推动解决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问题,擦亮营商环境的“法治名片”。

  一路采访,一路观察,一系列司法举措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法治正能量。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以严格公正司法将“两个毫不动摇”全面落实到每一起案件,更好满足经营主体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新期待新要求,法治必将更有力护航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李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