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辉,1967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盖州市人民法院万福人民法庭庭长,一级法官,“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近30年来,何文辉默默耕耘在基层岗位上,不断精进、不断突破,始终传承着法院人的使命与担当。
近30年来,何文辉审理的案件近6000件,结案率为100%,且无一件错案,无一超审限案件、无一上访案件、无一违纪案件。何文辉2012年被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授予“四无法官”称号;2018年被辽宁高院授予个人二等功;2019年被最高院授予“全国法院办案标兵”荣誉称号,并被辽宁省委授予“一等功公务员”荣誉称号。
熟悉何文辉的人都知道,他是个闲不住的法官。何文辉常年穿着笔挺的制服,但在办案过程中常常挽起裤腿上山下乡、走村串户。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脚沾泥土香的基层法官”
工匠精神:率先探索案件审理新机制,力争把每起案件办精、办捷、办成铁案
碧流河上游的万福镇上,矗立着一座不太起眼的二层小楼,这里是何文辉工作了近30年的盖州市人民法院万福人民法庭。1989年何文辉被分配到盖州市人民法院矿洞沟法庭任书记员。1993年何文辉被任命为审判员后,调任至盖州市人民法院万福人民法庭工作。从那时起,“工匠精神”便贯穿了何文辉的工作日常。调解、开庭、写判决,高结案率的背后,是他精益求精,带领万福法庭不断突破的身影。
多年来,何文辉秉承办案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探求案件根源、理清案件证据的工作原则,在每一起案件裁判中尽可能还原客观真实。何文辉探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调查研究贯穿始终,亲和调解贯穿始终,释法析理贯穿始终;并依据具体案情,采用“借力办案”“ 法理并重”“ 三调一判”“ 心里暗示法”等方式,力求解决老百姓之间的家长里短,真正做到案结人和。
2017年6月,万福辖区内十五户村民因庄盖高速公路管理局融雪作业时将水排到农田,导致春季播种后农作物无法生长。农户多次找到有关部门寻求处理未果后,来到万福人民法庭寻求帮助,并随时做好了进一步上访的准备。收案后,何文辉带领干警立即开展工作。他将双方找到法庭面对面的座谈,促使双方达成了一次性理赔和解协议,避免了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
为民情怀:法庭内,一锤定音;法庭外,让裁判之外的关怀带着温度落地。
“做到案结人和,必须同时解开当事人的‘法结’与‘心结’。”何文辉认为,事关诉讼无小事,案子再小,对当事人来说都是大事,法官都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力争案结事了。在受理一起起诉子女赡养纠纷案中,由于二名原告均年近八旬,行动不便,到庭参加诉讼有困难,何文辉到原告所在地卧龙泉镇独甸村开展巡回庭审。庭审中,二原告意愿与四儿子一同生活,其他六名子女分别承担赡养费。该案事实清楚,案情明了,半小时后庭审结束。但在何文辉看来老人的赡养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其部分子女在赡养父母一事上仍心存推脱。庭后,何文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树之以诚,讲国法、说民情,再三耐心劝说,被告也终于有所动容。案结后,七被告均表示服从判决,并对何文辉耐心、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表示感谢。
案结后,何文辉仍放心不下,他多次专程来到卧龙泉独甸村,对老人进行案件回访。经回访了解到,二位老人在儿子及家人的悉心照顾下身体状况良好,精神矍铄,其他几个子女也都能够及时给付赡养费,并不定期地探望老人。这下,何文辉一颗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地。
何文辉常说:“再公平的判决,也不能让每个当事人都服判息诉,还需更多耐心的释法析理,让当事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公平正义。”在他看来,在冰冷法条的背后,更值得法官去关注的是人情冷暖和真实诉求;只有同时解开当事人的“法结”与“心结”,才能让法治真正走进老百姓的内心。
公道守责:在纷争中谋求法律与情理的和谐,努力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何文辉说:“理顺案子、做精业务、求新求实,在案件审理中出实招、见真章,才是一名法官实实在在的分内事儿。”2013年4月,何文辉成为盖州市人民法院率先探索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案件的第一人。近年来,万福人民法庭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圆满审结了辖区内的数百起该类诉讼案件,不仅减轻了当事人诉累,也缓解了办案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2016年5月,万福人民法庭同时受理40余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崔某等40余名原告诉盖州归州镇某养殖场拖欠其报酬,后该养殖场由归州镇政府接管,本案40余名原告多次找政府协商但索款未果,并多次上访,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受理此案后,何文辉高度重视,通过分析案情发现该40余起案件的标的额均较低,案件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特别是针对该案人数多、争议大、敏感性强等特点,何文辉适时依照小额诉讼程序,将新型审判举措合理应用于审判实践中,优化程序,多方协调,巧化矛盾,仅用2天时间,本案的40余名原告均及时拿到了拖欠六年之久的劳务报酬,切实实现了速审速结、群众满意的社会效果。
这些年来,何文辉每年处理的案件调撤率都达到75%以上。为高效化解纠纷,何文辉延长了司法服务的链条,近30年来,他加班加点2000多天,相当于多工作6年多。在他看来,民事纠纷与其对簿公堂,不如以和为贵。比起运用法律知识和审判技巧,他更心甘情愿的用心、用情、用时地将矛盾化解在庭外,努力寻求法与情的平衡。